天问一号发回与火星合影照,照片是怎么拍摄的?科学家:不舍不得
在去年的7月23日,承载着国人第一次进行火星探测的光荣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通过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文昌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历经约6个月的飞行,终于到达火星轨道。然后再经过3个月的火星轨道巡航,在恰当的时机,天问一号的着陆器与轨道器分离,成功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到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并且顺利释放出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开展零距离的探测任务。我国自此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自主掌握火星探测和火星软着陆技术并付诸于实践的国家。
通过天问一号的火星轨道巡航、祝融号火星车的实地勘察,向我国传回了大量关于火星地形地貌、火星全景、着陆区域高分辨率影像、火星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珍贵的资料,与此同时,探测器和火星车联动,通过携载的众多高精度仪器设备,对火星土壤的组分、大气层及其气体构成、火星表面的水冰、火星磁场以及火星电离层等进行了深入探测分析,这对于拓展和深化我国的空间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揭示火星的形成演化、探索太阳系的运行和发展规律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天问一号的观测和研究成果,也为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机遇与科学平台。
由于太阳系中的各大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并不一致,因此它们在太阳系中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关系,时刻会处于变化之中。对于深空探测来说,来自太阳的高强度带电粒子流的影响,也就是太阳风对探测器的影响非常大。即使是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来说,由于太阳高能粒子的冲击,地球的磁场也会受到相应的干扰,当随着太阳活动周期达到极大期时,那么地球磁场受影响的程度也会变大,从而产生“磁暴”现象,严重时还会造成地面上的通讯受阻、电力系统紊乱、卫星与地面的通讯中断等问题。
拿天问一号来说,它在围绕火星运行的过程中,如果正好赶上火星、地球和太阳处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而且太阳也正好处在地球和火星的中间,那么天问一号探测器的传感器受到太阳电磁辐射的干扰就会变得非常大,而且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将信号穿过太阳传送到地球上,当出现这种“日凌”现象时,探测器基本上就相当于处在暂时的“失联”状态。而1个多月前,天问一号与祝融号火星车刚好经历了这种局面。
一般情况下,这种因“日凌”造成的探测器信号传输不畅的问题,持续时间大约在1个月左右。目前,天问一号已经平稳地度过这段时期,随后立即展开了相应探测工作并将信号传输回地球。
在正常情况下,从天问一号上面携带的相机拍摄到的宇宙空间画面,是不可能实现将探测器本身与外界空间“同框”的目标的,因为探测器本身会阻挡住“视线”。此次天问一号恢复与地球的通信后,传回的照片中,即显示出了天问一号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天线,同时也显示出了火星这颗星球北极及附近的地形地貌,上面分布着面积非常庞大的冰盖,这说明在火星的北极地表,存在着诸多淡水资源。
天问一号传回的图像,特别是探测器本身与火星的“合影照”,在火星探测历史上尚属于首次,开创了先河。那么,这个照片是如何拍摄的呢?原理比较简单,就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天问一号携带的仪器设备中,有一架小型的照相机,在执行此次拍摄任务时,根据相关的指令,这架小型相机从探测器中脱离出去,在飞出一段距离以后,于合适的时机和角度,“回望”探测器,从而拍出了这张具有“史诗般”的自拍照。
在拍摄完这张照片之后,相同和探测器之间通过WIFI连接,将照片信息传输到天问一号上面,然后再通过增益天线将信号传回了地球。可以说,我们现在能够领略到这张“神奇”的照片,是这架小型相机“牺牲”自我所做出的贡献。
我们在这张传回的照片中,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探测器金色的全貌,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增益天线等。无论是从信号的传输,还是探测器的运行状态上看,通过这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天问一号在“冲出日凌期”之后的运行状态非常良好。
与此同时,通过天问一号的“中继”作用,在火星表面运行的祝融号火星车,也安然无恙,并且传回了它在火星地表漫游的合成图像,目前祝融号火星车已经在火星表面行走了220多天,总行驶里程超过了1400米。祝愿天问一号和祝融号在火星上一切安好,为我们传回越来越多的精彩、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